第365章 再见后沟村-《我真不是个文青啊》


    第(2/3)页

    后沟村小学从此荒凉起来。

    “我像夏老师那样,做一名教师!”

    马上就要离开这里,夏红军虽然有点不舍,但知道自己终究还要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

    据说今年秋季开学,青华、北大,包括燕大在内的国内一批著名高校首先派出了第一批支教的学生,其中包括捻子乡在内的定西县最贫困的几个乡村学校都有支教的老师。

    到了六月份的来信说,本来每年六月音乐学院附中公开招收具有一定音乐天赋的孩子来安西面试,但今年情况特殊,学校都提前放假,所以面试时间推迟到八月初。

    到了安西住了一晚,夏红军他们就坐火车赶回西坪县城。

    “那你将来想做什么?”

    报纸上说,教育部已经将大学生支教作为一项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手段,制定了若干优惠政策。

    “好啦,三妹,哭一阵子就没事了。”陈招娣温言安慰:“大学里好男孩多的很,实在不行让红军帮你介绍一个。”

    老妈杨建莲看到夏红军回来不仅带着陈家姐妹,还有一个陌生小姑娘,很是吃惊,但听了她的情况,顿时同情心泛滥,说就不用跟着招娣回她家了山里条件不好就住我家。

    我的天.

    夏红军和陈招娣面面相觑。

    期末考试结束,学生们领完通知书就离开学校,开学后他们将升到初中去镇子上上学。

    自己来这一年半时间里,多多少少给这个偏僻的乡村带来些变化。

    特别是吴娟,那幅“大眼睛”照片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了刚刚实施的“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表,好多记者都想来采访她。

    那刘巧玲怎么去?

    她爹卧床不去,家里还有一大推农活各全靠她娘,不可能陪她去安西。

    韩宁走后,原本活泼的陈焕娣沉默了许多,也没出去绘画写生,每天呆在学校里,做饭,洗衣服,练习素描。偶尔看着外面一望无际的高原发呆,不知道在想什么。

    “不!我就要他!”没想到陈焕娣牙一咬,发狠道:“他不是有一天会回到燕京吗?我等他!”
    第(2/3)页